[图文]2012内江?海峡两岸张大千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2-10-18 点击:

10月17日下午2点30分,海峡两岸张大千学术研讨会最后一场分组讨论暨闭幕式在沙巴体育平台:中心会议室举行。

来自上海的朱浩云教授首先作了发言,朱教授从“张大千闯荡上海滩成功在哪里?”的提问出发,他认为,当时在上海走红也就意味着在全国走红,而要在上海走红必然是有实力的。朱教授谈到,对于张大千来说,这些条件他都一一具备。首先,出自书香门第的张大千拥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功底,而且在这方面的造诣也勘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次,他的成功与名师的点拨和艺苑前辈名流的提携也是分不开的,而自身的勤奋努力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他的作品中,雅俗共赏是其一个突出的特点,能够吸引各个阶层的人。此外,张大千也能很好地把握住个人成功的机遇,凭借人格魅力,加上目标明确,最终在上海取得了极大地成功。朱教授的分析赢得了现场专家的热烈掌声。最后,朱教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他希望张大千学术研究探讨会今后可以邀请张大千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参加,邀请海内外有关文博机构组织参加,加强和台湾方面的互动等。

来自台湾的董小惠教授对于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里色彩浓艳却很清雅,这在中国传统泼墨中是没有的,西方的色彩也是自近代才开始出现的。而大千对于色彩的运用,又恰好是他对山水境界的一种领悟。董教授通过对大千的《烟云晓霭》和《夏山云瀑》两幅作品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大千泼墨泼彩的成功归结起来有六点:一是对材料的巧妙运用,二是深谙底色的运用,三是对清楚透明与不清楚透明的重叠的运用,四是清楚明度与彩度关系的切换,五是对对比色相的熟练使用,六是兼顾了具像空间与抽象空间,使之恰到好处。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争相发言,来自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览组的巴东主任认为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专家刘梅琴认为大千文化的审美视觉上与西方是不同的,虽然可能受到了近代西方的一些影响,但本质上还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此外,学者马涛通过的大千敦煌壁画的研究和临摹,对大千绘画的矿物材料的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学者宫修建先生从大千的音乐修养的角度出发,解读大千的艺术。他认为大千的泼墨泼彩和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且其绘画线条与思维形式也与音乐相通。而这种影响又恰恰是来自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大千的第一张泼墨泼彩画是哪一张?”请教现场专家,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17点10分,研讨会举行闭幕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侯开嘉教授对为期两天的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在两天的会议中,大家对张大千先生的学术地位与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相互交流,促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原《文艺报》编审、张大千研究专家包立民先生则诚恳地表示台湾学者对学术认真的态度令人钦佩。同时,他肯定了本次探讨会所取得的成果,认为本次会议将张大千从五百年的第一人提到五千来的第一人这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值得大家重视的。巴东先生对沙巴体育平台:热情的招待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同时,他说:“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为海峡两岸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而这次会议更是圆满而成功的。”

四川省张大千研究中心主任罗宗良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张大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同文化,在海峡两岸间建立起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展学术讨论很有价值。对于20世纪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大师来说,日后的研究要在人、财、物上有所保证,开设如“张大千思想研究”等新的课题。而会上提出来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研究的方面,也让我们认识到张大千学术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摄影:张大千研究中心 王平 文字:院报记者团 薛瑞涵 叶霜 刘显靖 实习记者 朱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