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院刚刚获悉,在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废墟上,发现了我院中文系91级毕业生何智霞的遗体,作为该校初三五班的班主任,在紧要关头,何智霞走在最后,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了生的希望,而她的人生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环抱的姿势上。今天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举国上下正以各种方式沉痛悼念遇难同胞。让我们以无比悲痛的心情为这位校友祈祷、祝福,何智霞同学——一路走好!
聚源中学初三五班班主任何智霞的遗体被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时,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双臂张开,身下环抱着七名学生。学校教导主任李新泉说,目前七名学生中至少已有一名存活下来,被埋在废墟中时,还有人听到何老师在鼓励同学们要坚持。
何老师的故事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中传颂着,她最后定格的这个姿态给了学生生命,也给了幸存者积极面对灾难、重建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地震发生时,老师走在最后”
5月12日中午12点过,何智霞与远在西藏工作的丈夫张平通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她在电话中一再嘱咐张平,要多吃点饭,好好照顾自己。“再也听不到她啰嗦了。”当记者费尽周折在成都高升桥附近一个小区找到张平时,这个汉子话语几度哽咽。
何智霞还在电话里跟张平说,那天是她姐姐的生日,姐姐和姐夫前两天从映秀镇赶到都江堰,喊她一起去吃午饭,可是下午她还有课,只有跟姐姐说晚上再去了。谁也没想到,这顿晚饭竟再也不能实现。
因为教室在三楼,何智霞班级幸免于难的学生并不多。而她身下的张强就是少数幸运者中的一个。不过,他在地震后立即昏迷,已不记得何老师在那一瞬间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只清楚地记得,在他们向外跑时,何老师是在他的身后。据李主任说,被救援人员发现时,何老师两个手臂都是张开着的,趴在狭小的空间里,致命伤就在后脑。怀里抱着七个学生,包括张强。一直在现场参与救援的老师们回忆说,有学生被救起时,说还听到过何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别着急,有人来救我们了。”
然而,后脑被砸中的何智霞没有等到这一刻,她的身体为下面的张强保存了年轻的生命。
“妻子去了,我尊重她的选择”
当天晚上,张平在工地上加班时听说四川发生地震了,当时手机没有信号,次日早上才收到一条何智霞姐夫头天晚上发给他的短信:“家有急事,速归。”他打开电视,看到聚源镇学校教学楼垮塌的消息,心头一紧。
也是在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何智霞在广汉老家探亲的妈妈听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连夜花了600元钱打的回到都江堰,凌晨2时过才到。妈妈本来是担心在映秀镇生活的姐姐,没想到,离她而去的竟是小女儿。
由于航班紧张,张平15日下午才终于赶回成都,16日在殡仪馆为自己的妻子送葬时,在场的学生家长跟他说:何老师怀里抱了七个学生。
何智霞的家安在都江堰市区,每天很早起床,把女儿送到学校后,她再坐校车到学校。妈妈离去了,都江堰的家空无一人。女儿和爸爸暂时寄住在成都的伯父家中。8岁的女儿一直不相信妈妈不在了,她总是在想,那些学生也是妈妈的孩子,自己也是妈妈的孩子。妈妈也不会离开她的,妈妈不可能死。
张平总是在想,妻子身材很高,反应又灵敏,不应该跑不出去。不过,他心里没有想过怪妻子不先顾及自己。他觉得,妻子是名老师,他理解她对学生的感情。而且,妻子已经去了,要尊重她的选择。
“她看不到学生升入高中了”
在聚源中学的操场上,记者看到了幸免于难的教师们都坚守在这里。说起遇难的同事,几个年轻女教师的眼睛里立刻包起了泪水,男老师们则沉默着,红着眼圈。
提起何老师的业务能力,李主任简单地说:“她是‘成都市骨干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她上一届带出的班级,是成都市优秀班集体……”何智霞是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语文老师黄敏说,何老师的教学能力一直是年轻教师学习的目标;英语老师张玲与何老师都是毕业于内江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友,她说,何老师毕业后就来聚源中学工作了,是她的榜样。何老师还带出了多名年轻语文教师,跟着她学习了两年的刘婷婷成为最后一个。
何智霞是聚源中学第一个获得“成都市青年优秀教师”称号的,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记者联系上聚源中学校长谷胜聪,悲痛中的谷校长已经不愿一一回忆,他只是反复说,何老师今年带的是毕业班,还有一个月就毕业了,可是,她看不到自己的学生升入高中了……
“本想再见时,夸夸她的衣服”
在学校,何老师热心、大方,一直都很活跃。虽然是语文教师,不过多才多艺的她经常组织、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地震发生前,学校刚刚组织过健美操比赛,后勤老师李昆说,他和何老师那段时间天天下午一起练健美操,地震前刚刚比赛完,他和何老师所在的组夺得了团体第一名。
地震发生的早上,李昆看到何老师穿了一身新衣服:米白色休闲裤、白袖绿色套衫。何智霞很漂亮,身高接近1.70米;和所有普通的女人一样,她也注重服饰和外表,这套衣服穿在身上,更显魅力。
看到何老师匆匆地向教室走去,李昆没有喊她,心里想:“等再碰到她的时候,要好好夸奖她这身衣服。”没想到,李昆的这个想法,也没能再成为现实。何老师的遗体被挖掘出来时,身上绿色的新套衫已经被挂烂。(转自:成都日报,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