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成因
西南地区的地震大部分发生在104°E以西,即川(四川)滇(云南)西部——青藏交界一带(6.5级以上的地震几乎全在这一地区),其原因是本区域地处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欧亚板块的接触碰撞地带,构造运动强烈且深大断裂十分发育,地球压应力和能量沿着这些活动性断裂带积聚和释放,从而产生地震,这些地震的发生以及震中的分布和断裂带的分布是基本一致的。104°E以东不但地震频率较低,且多属弱震。
“5.12”汶川大地震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欧亚板块,地球压应力沿着龙门山深断裂带急剧释放造成的。龙门山深断裂带包括平武—茂(县)汶(川)断裂带、北川—宝兴断裂带、江油—雅安断裂带三个断裂带,为一条板块俯冲缝合线,为地震多发区,称为龙门山地震带。其范围从青川县起,经北川、茂县、绵竹、汶川、都江堰、大邑、宝兴等县市,到泸定县附近为止,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与龙门山脉大体一致,长约400公里,宽约70公里。这次地震震中在汶川,受到严重地震灾害的地区如四川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绵竹、青川、彭州、什邡、平武、江油以及受到较大影响的甘肃文县、陕西宝鸡、汉中等地,全都属于龙门山深断裂带(地震带)的涉及范围,其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除此以外的其它地区(包括附近的成都)尽管由于震级很大而震感强烈,但并未造成多大实质性影响。另外,一次地震主震发生后,其余震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主要是沿该断裂带活动,也就是说,汶川大地震余震的震中会局限于龙门山深断裂带所及的范围,不会向其它地区移动。
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一直处于强烈活动中,1933年8月25日茂(县)汶(川)迭溪大地震(7.5级)和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大地震(7.2级)都发生在此带内,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8级)是其又一次剧烈活动,其震源分布和历史震源分布很吻合,大部分在盆地平原和西部山脉的交接处。
二、内江地质构造特征及历史上地震发生情况
内江地区位于104°E以东(东经104度14分—105度26分),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中的川中台拱,褶皱断层规模很小,岩层倾角平缓,地质结构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很少会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据统计,从上个世纪以来,四川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起,7级以上地震5起,地震发生频率位居全国第五位,属于地震发生较频繁地区,但内江地区从未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是地震少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