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黄文记:地方文化的守望人

来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3-09-15 点击:

“作为历史学专业负责人,如何结合学校情况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专业发展道路,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他常常这样说。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构想初步变成了现实。他是内江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负责人、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学校第二届劳动模范——黄文记。

黄文记和“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硕博士均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学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史。2009年硕士毕业后,他在政府部门工作了近10年,主要从事的就是文字工作和地方文化研究。这期间,他参与了近20部地方文化书籍的编纂,这为他以后的地方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志者,记也,方志就是沙巴体育平台地方的记述。我的名字中正好有这样一个字。我从小的兴趣和特长在自然科学,然而阴差阳错和历史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吧!”

2019年初,黄文记作为优秀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内江师范学院。从未从事高校工作的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当年10月便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展现出强劲的科研能力。面对称赞,他只是淡淡地说:“付出终会有回报,只要用心并努力,老师们都可以在科研上有所收获。”科研初战告捷,但他的兴趣与追求并不止于此,他有着更深广的思考和更高远的谋划。

开拓创新,构建巴蜀地情文化研究平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多元一体,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与地方文化都有很紧密的联系,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黄文记常常这样讲,“地方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方志,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包含了上至省下至村的历史与现状方方面面的情况。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2000年来,全国编修了大量地方志书,方志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又历久弥新。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四川被称作‘方志之乡’,四川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堪称地方志‘鼻祖’。四川现存旧数量居全国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编纂各类地方志成果15000余册,数量也居全国首位。因此,四川是当之无愧的方志名省、方志大省。推动这些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黄文记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19年,他组建“沱江流域方志研究创新团队”,吸纳川渝两地大批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始深耕巴蜀地情文化研究。近5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其他各类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10余部,参编地方志书近20部,向党政部门提交调研报告20余篇。目前,他正带领团队编纂《巴蜀方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丛书分“巴蜀特色地方志”“巴蜀方志文化研究基本史料”“巴蜀方志理论研究”3个系列,拟出版20卷左右。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文记敏锐意识到,这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内江地处‘成渝之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新发展理念下,城市群的发展将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巴蜀地方文化发展繁荣正当其时。”在这样的思考下,他多次协调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并请学校、二级学院相关领导出面,商谈三方合作事宜。“最初,相关部门尚有疑虑,我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优势,也拿出了思路清晰的方案,最终获得了认可。”黄文记表示。经过反复协调,2020年11月,四川省方志馆内江师范学院分馆挂牌。2021年6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内江师范学院三方共同成立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高校方志研究实体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四川省方志馆内江师范学院分馆获全省党史地方志部门捐赠价值40余万元的地情书籍,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获3项四川省第二十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奖。2022年,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地方志知识竞赛举办,14000余名省内外大学生参赛。黄文记带领团队积极组织并指导大学生参赛,最终内江师范学院163名大学生获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高校第二,学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

以文育人,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地情教育体系

“‘存史、育人、资政’是地方志的三大功能,这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是完美契合的。文化育人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爱国之道,始自一乡,当前很多大学生对家乡不了解,甚至是陌生的,这反映了大中小学乡土历史文化教育的短缺。青少年地情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黄文记以历史学专业师范认证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深入推进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他主持了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历史学本科专业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内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专项《地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产教融合示范实践基地》,改变了以往本科历史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状况,有效推动了历史学专业与党史、方志、档案等相关部门沟通合作,拓宽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

2022年,黄文记开设“地方志与巴蜀文化”本科课程等多门特色课程,开设的“近代‘甜城’蔗糖业与糖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通过3D建模、动画、人机交互等技术,再现内江糖业及糖文化的璀璨辉煌,该课程在整合教学资源、弘扬地方文化、开展地情教育方面效果显著,被推为省级一流课程。2020级历史学专业学生刘茜雨这样评价:“黄老师开设的课使同学们耳目一新,以前大家普遍对家乡不太关注,上大学后课业负担较重,很少有时间再去了解家乡的山水人文风土。黄老师的课使我第一次知道家乡如此之美,历史悠久、物华天宝、风光旖旎、人文厚重、胜迹众多。我对家乡的热爱油然而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陡然增强。我愿意回到家乡任教,支援家乡建设。”

结合中小学乡土教材缺乏的现状,2023年,黄文记又协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合作共建“中小学乡土历史文化教材编研团队”,筹划编写内江中小学乡土历史文化教材,计划将地情教育延伸到中小学。“师范生通过参与编纂教材,既能了解基础教育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也能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大中小学地情教育一体化的有效举措。”黄文记说道。

资政辅治,为“人文成渝”“文化内江”建设贡献学术力量

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黄文记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2022年12月,他与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合作,主笔撰写《内江糖业历史回顾及启示》资政专报并上报内江市委,很快获市委书记邹自景肯定性批示。其中,建设中国糖业博物馆、设立甜文化研究会、塑造甜城IP、开发内江糖业文创产品等建议被采纳,一些重要项目已落地落实,为提升“中国甜食之都”影响力、打响“中国甜食之都”品牌,建设“文化内江”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近三年来,他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市委号召,作为中共内江市委宣讲团成员、内江“理响甜城”宣讲队员,先后在内江市直机关、街道乡镇、中小学校等部门(单位)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中央、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及党史、地方文化宣讲20余场。

三年疫情期间,黄文记仍坚持参加重要学术交流活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他协调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学校共同举办“记录百年党史 感恩伟大时代”学术论坛,并作专题发言。2022年,他先后参加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四川省方志馆工作座谈会及“纪念成渝铁路建成通车70周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术研讨会。2023年,他参加了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八届四次理事会、《巴蜀历代通志集成》新书首发仪式暨巴蜀方志学研讨会等学术活动。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拓展了团队学术视野,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黄文记是工作强人、科研达人,每年均超额完成教学、科研、学生指导工作任务,年度考核多次为“优秀”,2021—2022学年度被推选为“优秀教师”。近些年,黄文记专注地方文化研究,深耕巴蜀地情资源,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市厅级教学科研项目20项;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参编地方文化书籍20余部;获厅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

在学生眼中,黄文记老师关心学生成长与发展,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获得广泛肯定与好评。每年毕业论文答辩季,他所负责的小组都是最后结束。他常跟答辩小组老师讲:“每个问题都要说到位,因为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工作,严谨细致都是良好的素质,文字功夫都是重要的能力。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2020级历史学专业的薛冰雁同学说:“我当时任2022届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秘书,黄文记老师是组长,他要求很严格。答辩老师都很细心负责,黄老师作为组长更是一丝不苟,大到论文标题、框架结构、逻辑论证,小到字词句、标点,黄老师都进行了一一评价。答辩从早上八点多持续到下午六点,结束时教学楼里已没几个人了。答辩的时间比较长,老师们很辛苦,对师兄师姐们的论文进行了很细致的指正,作为答辩秘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如今,在黄文记的努力下,学校已初步构建中心—团队—分馆—基地—课程“五位一体”的地情文化研究教育体系,开创了地情文化研究教育新格局。

他是地方文化的守望人,是学校地情教育的拓荒者,他以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勇毅行动和实际业绩诠释了学校“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实际行动助力学校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