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开,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015年参加工作,201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党委委员、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2024年被评为“内江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刘心开老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沙巴体育平台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党建开拓思路,创新破解难题
在日常工作中,刘老师充分展现了政治引领、组织协调和专业带头三大优势。他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注重与党员、群众密切联系,通过谈心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实际困难,并主动给予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力量。
他创新性地搭建了“党建+育人”“党建+教研”“党建+服务”三大平台,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育人方面,他牵头打造了“特色主题党日”“课程思政案例库”“研究交流沙龙”等,组织对考研学生进行一对一初试和复试指导,并深入到云南、贵州、川西等地联系就业单位,三年来帮助80余名学生顺利就业;在教研方面,他积极探索“党建+教研”的新模式,鼓励教师将党建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项目,不仅推动了学院的学术发展,也增强了教师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服务群众方面,他身体力行,组织成立了“共产党员帮扶队”,深入地方、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和使命,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和风采。
刘心开老师探索形成的“134”支部工作法,更是将党建工作与学院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破解了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难题,这一创新性的工作方法不仅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刘心开老师十分重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深知,只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唤起沙巴体育平台人对地球家园的关爱,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自2020年以来,他积极发挥学科、专业、组织优势,常态化组织开展了“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和主题党日活动,先后吸引1万余名师生和市民参与,网易、搜狐、四川电视台等全国240余家知名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让沙巴体育平台人关注环保,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心开老师还组织了一支由30名博士、教授组成的团队,并科学地将团队分成地理、城规、测绘3支服务队,与地方政府、经济实体、省内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刘心开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深入隆昌市古湖村、大牌坊村等地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需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涌现出了隆昌市古宇新村等典型案例。这个新村如今已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35万元,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
2021年,他带领博士科研团队,深入隆昌恐龙化石发现地进行实地调研。在45天的调研过程中,刘老师全程参与化石挖掘、地质勘测、图像模拟等工作,在全国率先完成《四川省隆昌市新发现蜥脚类恐龙化石外围地质调研咨询报告》,让我市取得了“内江隆昌龙”的命名主动权,对于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增强引领,研究强化担当
在科研的道路上,刘心开老师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刘老师于2020年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滇中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流体混合成矿机理研究,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以来,发表高质量SCI论文两篇。
“作为一名党员和骨干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学术骨干的重任。”刘心开老师不仅在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是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青年党员骨干教师开展学术沙龙,持续推动青年党员骨干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融合,共同探索学科领域的新领域、新方向。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党员骨干教师团队已立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项,指导学生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2项、省部级奖27项,其中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取得学校历史最好成绩。
“科普教育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摇篮”。刘心开老师致力于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教育力量,为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贡献力量。2023年以来,刘老师积极发挥内江市首批市级科普基地——地理科普基地的作用,统筹协调基地面向校内外大中小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公众,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地理科普教育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大家深入了解到地理科学的魅力。不仅提升了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也激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红色情怀蕴担当,实干创新在路上。刘心开老师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了《学记》中“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他用实践诉说着对党的忠诚、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文/院报记者团 李清秀 朱佳 罗文希 张增秀)
初审:徐媛媛 复审:邵婷 终审: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