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马振君:科研路上砥砺前行,育人路上不忘初心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8-05-14 点击:

马振君,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毕业,副教授,现任内江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2015年7月,应聘到内江师范学院工作。短短三年时间,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他不仅在科研领域中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在育人的土壤上也浇灌出了茁壮的新苗。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提升教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说:“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就像鸟的翅膀,只有两个翅膀平衡,才能飞得起来。成为一名学者型的高校教师,这是职业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要求。”

科研有道

大学时期的马振君对“古文”就产生了兴趣,因此,在硕士、博士阶段攻读的专业都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具体的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与研究。古语云:厚积而薄发。求学期间,他孜孜以求,不仅积累了丰厚的知识,还独自出版了50.5万字的《赵秉文集》,并以该书获得了201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马振君应聘到内江师范学院工作的第一个学期,便以“清中叶文人别集整理及生平传记研究”申报成功了校级精品工程项目,同年,又以“《管世铭集》整理”申报成功了四川省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科研项目的起步,鼓舞着马振君在科研路上奋力前行。2017年可以说是他的又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他成功申报了高校古委会项目“《师友渊源录》整理”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孙星衍集整理及其生平研究”。

沙巴体育平台《师友渊源录》,马振君有很多故事要说。2013年,他去南京师范大学访学,在南京图书馆发现了《师友渊源录》的稿本。由于职业的敏感,他立刻意识到此书的价值:“当时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因此也没人将这本书利用起来,但作为传记类史料书籍,它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于是,他用了28天的时间将这本尚未刊印的书籍录入电脑。2016年,他又去了国家图书馆,因为《师友渊源录》的唯一一部抄本存放在这里。又用了20天,将录入的书稿与抄本校对一遍。后又经过多次的逐字校对、修改,2017年他以“《师友渊源录》整理”的选题成功申报了高校古委会项目。马振君说:“通过做这个项目,我体会到搞科研不能坐享其成,应多泡图书馆,这样才能有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实现科研创新。”

每一个科研项目申报成功都不是看上去那么轻而易举,即使是一个校级项目的背后,也是无数个日夜废寝忘食的艰辛付出,而“孙星衍集整理及其生平研究”获批国家社科项目,马振君为其洒下的心血和汗水可想而知。从2012年,他在撰写博士论文《孙星衍年谱新编》的过程中,便搜集了许多沙巴体育平台孙星衍的文献资料,这为后来的项目申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3年多的时间里,文献资料不断丰富,研究也逐渐深入,一些思路也更成熟了,然而,2016年国家项目申报却并未成功。但他没有放弃,他说:“搞科研,除了刻苦努力,还要百折不挠。”又经过1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和完善,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终于申报成功。目前,《孙星衍集》已达到70多万字,远远超过《孙渊如先生文集》本身的规模,预计将达百万字。

2016年,马振君曾受中华书局委托整理《王若虚集》(为《中国历史文集丛刊》之一),并以此获批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该书已于2017年10月出版。此书首次将金代仅存的王若虚的经义著作《尚书义粹》整理出版,使王氏著作得以成为全璧,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全备可靠的基础文献。同时,该书的《前言》部分对《尚书义粹》一书的版本考察及其价值也有崭新的见解。此书一出,即受到各方好评,委托方中华书局尤其满意。因此,继《王若虚集》后,中华书局再度将《孙星衍集》列入其出版规划,且拟独立出版。

捷报频传,但马振君在科研探索的路上并没有稍作停歇,而是马不停蹄地阔步向前。今年,他除了要做好手上现有的几个科研项目,还准备和团队一起收录、整理民国前所有内江人的著作,打造“内江文库”这一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大型项目,既响应学校“服务地方”的要求,又为传承汉安文脉做出贡献。

育人有方

除了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马振君在教学工作上也出类拔萃。2016年,他凭借着出色的教学能力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斩获桂冠。卓越的教学能力并不依赖于天赋,而是源于努力。为了出色完成比赛,马振君做了很多精心的准备。他选择了“近体诗平仄格律及其拗救”作为比赛课题。为了创新教学内容,他将近体诗格律的规律编成歌诀,还自己创作了两首诗作为课堂上的例子,并专门学了古人吟诵的方法,在课堂上用吟诵还原了古诗的韵律之美,使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创新重要,熟练也重要。除了在学生面前练习讲课,在生活中,不论是做家务,还是睡觉前,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加紧练习。而这种反复演练、精益求精的做法不只是因为赛课才这样准备,平常的每一节课,马振君都是这样精心准备的。大者从教学大纲到课件设计,小者从每一个重点、难点的分析讲解到讲课时具体应用的经典语言,甚至自己讲到哪一部分、说出哪些话,同学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等等,都会在他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预演过,反复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要力求老师讲课没有一句废话,简单、生动、明了;学生听课没有一个盲点,即听、即会、深刻。”马振君信心十足地说。

“育人,不只是传授知识,一个有德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才能真正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想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老师就要为他们提供这样成长的环境和平台,让学生在你的一言一行中耳濡目染,让你的言行影响、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中,他们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些是马振君的人生信条,是他为人师表的标竿,他也在时时刻刻这样做着。

在一次文学院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刘云生院长谈到如何育人时说:“昨天与毕业学生合影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场只有马振君老师穿着整齐的西装,把与学生合影当成了一个很正式的仪式,这就看出了马老师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有着由衷的尊重和热爱,这就是育人,体现在每个细节上。”

2014级一班刚考取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唐静同学和考取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曾雨绮同学对马振君说:“马老师,我们就是听了您的课,受了您的影响和启发,才选择了考研。”

对马振君来说,科研和教学两者同样重要。“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促进了教学的创新,同时,自己的科研能力也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搞科研,马振君有自己的看法。“大学生应该尝试搞科研,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更好地应用到实践,而且科研工作可以教会学生一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那些既有吃苦耐劳的科研品质,又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马振君毫不吝惜地向他们传授着自己搞科研的经验,帮助和引导着他们在科研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在2016年的校园科技节论文比赛中,马振君指导的陈镜西等同学以《内江市翔龙山龙池石刻文献释考》一文获得了一等奖。在这个论文的准备过程中,马振君给了学生们许多指导与帮助。除了向他们提供建议,指明他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实施步骤,他还亲自带着学生实地考察调研,获取关键的资料和信息,并在论文的设计和撰写过程中严格把关。当谈到马振君老师对自己的指导时,陈镜西说:“马老师在科研方面非常严谨认真,他的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深刻影响着我,让我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能不能做得更好,而马老师的科研经验给了我很大帮助。”

马振君不仅担任沙巴体育平台: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还承担了“古代汉语”、“三笔字”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虽然科研任务重,他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工作,零点前从来没有休息过,他不但教学任务没有落下,而且都是高标准完成,2017年度按学校要求的标准他还超出了很多课时。他说:“科研与育人是相互促进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给学生传授新知识,而新知识大多要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获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们的思想也会带给我们启发,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从2017届开始,马振君就以地方文化为选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样就将专业教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结合起来。尤其是2018年,他新开了一门“文献学与地方文献整理”课程,将科研实践引入本科教学课堂,将“内江文库”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方志和文集的录入、校对、校勘学习文献学,做到将科研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何更好地实现科研育人,马振君也有自己的计划。他表示要大力推进“内江文库”的科研工作,将“内江文库”打造成内师古籍整理研究所初级阶段科研育人的重要平台。

科研探索没有止境,教书育人没有终点。在马振君的工作生涯中,他的努力、执着、严谨与认真将会继续提升他自己,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人格魅力又将积极影响他人。

(文/院报记者 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