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精准扶贫一线的报告(二)】用不长不短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01 点击:

“用不长不短的时间做一生都难忘的事情,顺便体验下山水之间的风光。”这是2016年9月,凉山州越西县政府挂职副县长秦亚在朋友圈发布的一句感言。

凉山州越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有关脱贫攻坚的号召, 2015年7月,沙巴体育平台:与越西县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扶贫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18项扶贫具体事项,其中就包括向越西派出挂职干部和支教老师。经学校党政认真研究,2016年3月8日,团委副书记秦亚、外国语学院的龚鸣老师和文学院的刘鹏老师远赴越西,率先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扶贫之旅。

最明显的变化:“一村一幼” 教育先行

秦亚认为,“一村一幼”政策的全面实施是一年来越西最大的变化。

刚去越西不久,有一次,秦亚去村里调研,看见几个孩子坐在路边的牛粪堆里玩,一眼看去全身都是泥垢。当她蹲下来想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却没有收到丝毫回应。这时不远处一个衣着整洁的小女孩引起了秦亚的注意,她便走过去和小女孩聊了起来。“小朋友,学校老师会教你们洗手吗?”“会的。”“在家里呢?”“有时候会。”这个答话的女孩叫阿依,目前在上小学二年级。秦亚和她拉拉手,轻声告诉她不仅自己要讲卫生,还要时刻提醒身边的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和同学们讲卫生。只见阿依兴高采烈地跑到先前那几个小朋友身边,认真地用彝语同他们交流。不一会,她跑过来用稚嫩的普通话告诉秦亚:“我告诉他们要把手脸洗干净!”

这件事让秦亚感触很深。在这里,秦亚看到的不仅是“山高、水冷、石头多”的封闭环境,更直观的是落后的教育。早该上小学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本该上幼儿园的还待在家中,学前教育一直存在资源短缺、大批孩子读书晚等问题。秦亚谈道:“百困当前,教育先行。也许阿依家境不好,但她喜欢美、欣赏美,乐于接受美好的事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环境塑造人,我相信人也可以改变环境。”

“改变环境还得靠教育,扶贫需先扶智,‘一村一幼’是实施教育扶贫、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政府也确实下了大功夫在铺平当地孩子的‘上学路’上。”秦亚说。

“一村一幼”是指在一个建制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根据实际情况可“多村一幼”或者“一村多幼”。目前,凉山州各级政府通过努力,已经解决了校舍、师资、经费教材等多方面难题,选聘的教师也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懂得彝汉双语,幼教点分区域、范围建设,实现了教育的全覆盖。

最实在的变化:彝家新寨 百姓点赞

“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新华网曾这样描述彝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秦亚负责的是对越西中所镇的包片扶贫。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不是说说而已。

在越西,秦亚亲身体验到的最实在的变化,就是帮助村民修好了新住宅。如今,村民都住进了新屋子。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新铺的水泥路,从城里就能直通家门口,这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

秦亚还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帮扶联系点中所镇1个贫困村和10个非贫困村的146户贫困户家中和村民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现状、发展需求、子女教育等情况。此外,她还向村民带头人、乡镇村组干部、帮扶单位了解工作情况,和他们共商帮扶措施,协调图书、洗漱用品、大米、建材等各方资源,积极推进“四好”创建,狠抓住房建设,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在自身真学真懂之余,秦亚会定期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和各级扶贫政策。对于知识水平不足的部分村民来说,政策要靠解读,秦亚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群众真正了解脱贫攻坚政策,既立足于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也渴望能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早日致富奔康。

最感人的变化: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在帮扶联系点中所镇,有一位坚强的母亲——阿加木,让同为母亲的秦亚甚是感动。

在劳作的同时,阿加木要独自一人养育三个年幼的孩子,当秦亚问她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时,阿加木说:“我两个稍大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好,我很担心他们以后读不好书,该怎么办?”

阿加木的回答让秦亚打心眼儿里欣赏。秦亚说:“阿加木说的话对于凉山州以外的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对于阿加木,一个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的女性,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这极其不易。”

此后,秦亚经常去看望阿加木,为孩子带去书籍、文具等,提供她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和阿加木的多次交谈中,秦亚发现,这个艰辛的母亲远比看上去还要坚强,她的眉宇间全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丝毫没有露出对贫困环境的失望和独自抚养孩子的抱怨。她对国家、地区政府的政策表现出了强烈的积极性,租种土地,科学养殖,养猪、养鸡、卖菜,保证孩子正常上学、生活。

与其他大多数贫困户一样,彝家新寨的好政策同样落实到了阿加木家中,修建好新房子后,秦亚再去她家时,还未等秦亚问她对新房子满不满意,她就问秦亚:“你觉得我的房子漂不漂亮?”乐观、积极的阿加木总是如此,让秦亚感动,也让她感到温暖。“你说漂亮就漂亮!”回来后,秦亚将这件事发在了朋友圈,并附上了自己的回答。

来越西之前,秦亚剪去了一头长发,她说:“我剪头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方便工作。”作为母亲,秦亚来到越西县后,对孩子的思念最使人煎熬。但作为挂职干部,她深知自己必须努力克服,在她看来,目前自己所做的还微不足道,还远远不够……

在秦亚的眼中,越西不代表一片荒凉,这里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水观音”景区,还有大山大水大情怀……一年时间不长不短,越西的种种,都成为她记忆中“一生都难忘的事情”。

最无形的变化:用心行动 用爱教学

此次去往越西,是外国语学院龚鸣老师、文学院刘鹏老师的第一次“越西行”。路程的不易,让支教还未开始,就令人印象深刻。

510公里路程,4小时高速路、6小时盘山公路,两位老师一路颠簸,克服了晕车呕吐等不适反应,在长达10个小时的路程之后,终于顺利抵达了目的地。“路途艰辛、天寒风大”,这是他们初到越西最大的感受。但很快,当地人的热情让他们消除了车途的疲惫。

龚鸣老师和刘鹏老师分别为越西二中初一的同学教授英语和语文。越西二中始建于1974年,崛起于一片乱石河滩。“只记得当时,走进偌大的一间教室,往教室一望,孩子们齐刷刷地将目光锁定在我的身上,用一种天真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忆起与孩子们初次见面的场景,龚鸣的心情“有点紧张,也有点激动”。

龚鸣所带的班级有84个学生,这里的孩子英语底子并不好,龚鸣尝试着尽可能多地和同学们进行沟通,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年的学习,如今这个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英语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这在龚鸣的眼中,是最值得开心的事。“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越能锻炼一个人,我会珍惜这段光阴,也会好好把握以后的生活。”龚鸣说。

在另一位支教老师刘鹏的班上,有一位名叫“马号石坡”的彝族学生,给刘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刘鹏看来,马号石坡的语文和历史成绩是不用担心的,但数学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为了提升他的学习成绩,原本作为语文老师的刘鹏还会担任他的“数学老师”,帮助他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刘鹏深知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仅靠教材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在教学之余,刘鹏常常会拓展知识面,将一本小小的语文书延伸开去,尽可能多地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一定要多读书,以后才有沙巴体育平台机会走出大山,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刘鹏这样告诉他的学生。

学生教育的改变是一种无形的变化,却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变化。告别前,越西二中为他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欢送会。孩子们天真灿烂可爱的笑容、活蹦乱跳的身影、情真意切的告别让他们倍受感动。

时光如梭,眼看着就是一年之期。一年的时光不短不长,但三位教师大大小小的工作任务相加相融,改变的不仅仅是越西,还有他们自己。“实事求是,做有意义的事情”,是对他们此行最好的诠释。

(文/院报记者团 冯瑶 顾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