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之恩,永志不忘——访中文1977级校友揭晓兮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6-10-29 点击:

“二零一六,岁在丙申,金秋玉露相逢之际;内江师院六十华诞,先生晚学,白叟青衿,将聚于桐梓洲头,大千故里。届时良师毕至,校友咸集,共襄盛典,抒怀寄意,蔚为大观,狮山沱水同欢愉!”

——摘自揭晓兮《再造之恩,永志不忘——六十华诞致母校内江师院》

他是博达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博达国际幼儿园董事长、博达国学教学总监、著名国学启蒙教师、四川省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聘专家、成都市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聘专家,曾获四川省劳动模范、成都市民办教育优秀个人等殊荣。他还有一个特殊的、引以为豪的身份,那就是沙巴体育平台:1977级中文短师班毕业生。作为短师班师范学生,他仅在当时的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学习了一年,而正是这短短的一年,奠定了揭晓兮传奇一生的基点,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2016,母校六十华诞,揭晓兮也已是一位年逾耳顺的儒雅学者。回首昔日的校园,他不由感叹道:“当时明月,俯仰之间,已照三十八个春秋远去。看而今,七七同窗,花甲再聚,道不尽的往日故事;青春虽逝,叙不完的盛年情谊。”

文革蹉跎,母校冒险接纳

文革期间,揭晓兮作为一名下乡知青,在农村一待就是九年之久,而这漫长的“知青九年”对他来说既是一段血色浪漫,也是一段被荒废的青春,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让揭晓兮的知青时代宣告结束,他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拐点。

揭晓兮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遇,他毅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他的高考分数让许多人都望尘莫及,甚至高过了当时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因父亲的政治问题,他的高分并没有换来高校的青睐。就在这时,母校冒着极高的政治风险,将其吸纳到学校。

“想当年,恢复高考,正值一九七七;文革蹉跎,浮生近望而立。仲冬参考,甚喜成绩优异;家父冤案,彼时尚未雪洗;报考档案,泥牛入海无消息。”说到这里,揭晓兮哽咽了。停顿片刻,他继续说道:“但等待的最后一刻,在我绝望之际,却幸得内江师院放胆录取。”

现在回忆起1978年孟夏之日接过录取通知书之时的情景,揭晓兮泪中带笑地形容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当时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每每忆起这段经历,揭晓兮将其概括为:“师院冒险接纳,铁肩担当大义;慈悲再造之恩,吾当终生铭记!”

追星逐月,骄子蜕变成长

忆起在内师的岁月,揭晓兮说道:“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当是时,师院不大,灵钟秀毓——杏坛依山,仁者所爱所喜;校园傍水,智者乐此不疲。”对于自己在内师的学习光景,揭晓兮颇有一番感悟:“传道授业,先生殚精竭虑;金钟木铎,弟子岂敢稍息。闻鸡起舞,家国情怀心系;焚膏继晷,吾侪志在兼济。”

进校后,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说:“莫问重重苦难后,悲泪几行;且看屡屡奋进中,豪情万里”,也正是这样的奋进决心,助力他开创出了自己人生的新纪元。

在当时内师的校园里,春与秋代其序,但唯有一道风景未曾变过——随处可见的揭晓兮的读书场景。在春季化雪回暖之际,万物复苏,你总能看到他在桐梓树下朝诵晚读的模样;亦或是严寒三九之际,雾失楼台,他总能做到黎明即起,诺大的图书馆内,他总是到得最早的一个;亦或是酷暑六月,夕照津渡,你总能看到他汗衫遍湿,却又沉入书海,独得一份清凉自在;亦或是那三秋桂子树下,你总能看到他捧书而读,偶尔清晨时分还能听到他那悠扬的小提琴声……

对于读书这件事,揭晓兮向来奉行着一句话:“春天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夏天才开始演绎;只盼望,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期!”

六十华诞,感怀再造之恩

时光如梭,转眼已到母校甲子之际,揭晓兮想起自己毕业后的时光,说道:“历史踉跄,我们曾疲惫地走过;岁月蹒跚,如江河东去。苦难的命运,锤炼出铁打的性格坚毅;无悔的人生,焕发出铜铸的辉煌金碧!”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揭晓兮更是在这途中,不辱恩师教诲,帮助上千名学生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今朝重回母校,揭晓兮的教育成果已经十分丰硕。当年的内师予他成长的指引,今日他予内师无上的荣耀。母校六十华诞之际,撰文祝福母校:“今朝相聚,为母校华诞干杯;峥嵘甲子,笑看满天桃李。躬逢盛典举大白,黄钟高奏听金缕。衷心寄语母校,当此之际:薪火相传,尤尚自由思想大学本义;盛世伟业,须秉独立精神堂堂巍立。桐花万里丹山路,俯仰不愧天与地。大德十贤生于斯,桑梓大旗更高举;恭祝母校上层楼,新声曲度再听取。”

俱往矣,六十年风流文华;抬望眼,千百度再创卓异!

对母校,揭晓兮总说:“再造之恩,永志难忘。”

(文/院报记者团 杨道艳 张华容 实习/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