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2014,求创新,务实践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记创新实践先进个人及团队

前言:拥有创新、实践能力一直都是高校对大学生的要求之一,针对师范学院在创新方面较弱的现状,沙巴体育平台:于2013年举办了创新实践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旨在在校园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借此号召沙巴体育平台的老师和学生加入创新实践的队伍。负责本次活动的校团委王征书记这样讲到,“创新、创造、创业,将书本上所学的运用于市场,服务于大家,为他人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这就是创新与实践的意义。”

建模能手——付慧琳

“天道酬勤,天道嘉勇”是数信学院10级4班付慧琳的座右铭。她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八个字。目前,她已通过全国计算机四级、普通话二级甲等测试。2013年,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被推报为国家一等奖……在这一系列的比赛学习中,付慧琳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且增强了在数学应用方面创新的能力。

回想起大一,第一次看到师兄师姐们的建模比赛,付慧琳说:“我当时觉得这事特别有趣,于是也报名参加了比赛。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原来数学并不仅仅是用来解课后习题的,它是真真正正在生活中有用的。”建模比赛让她找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于是她开始不断参加比赛,做各种科研项目,学习程序设计,甚至试图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走下来,直到今天,获得了许多在数学建模方面的荣誉之后,再回想起比赛中毫无头绪的冥思苦想、夜以继日的分析研究、春节比赛不能回家的遗憾时,于她而言,再苦再累的经历都变成了深刻而有意义的回忆。

她的同学兼参赛队友杨勤感叹到:“参加数学建模是很辛苦的,我们团队经常通宵,并且每次她都是睡得最少的一个。另外,常常一觉睡醒,她就会很激动地告诉你她有了一个新想法。”杨勤还提到,付慧琳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在建模上表现出的毅力,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坚强还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是自己应该学习的。

付慧琳志在做一个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人。她也在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向世界证明,她将为自己创造一个精彩的人生。

创业先锋——龚宁俐

大一,她顶着高温在师院后门摆地摊卖T恤,小有收获;大二,她与自己的学长刘劲松在学校商业街2楼经营起了一家内衣店,平均月营业额在四千元左右;大三,参加内江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作为唯一一支学生队伍获得了创业组“特等奖”的荣誉称号和一万元的现金奖励;大四,与两个同伴共同创办培训中心,目前有4名教师、32名学生。她,就是龚宁俐,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0级1班学生。

脚穿高跟鞋,身着呢大衣,妆容精致,说话不急不缓而又条理清晰,四年来丰富的创业经历让她褪去了大一时的青涩,成为一个自信而又成熟的职场女性。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龚宁俐颇有感触:“创业,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观客观因素都很重要,既要具备气质、思想、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有好的伙伴和合适的商机。”过着被室友笑称为“风风火火”的生活,龚宁俐的大学是奔走在教室和店铺之间,以回寝室休息作为一天的结束。谈及四年创业史,龚宁俐表示开店的那个异常炎热的八月,是最让她难以忘怀的,“很热,但还好是夏天,衣服可以迅速洗掉。若是冬天,我估计会忙得衣服都来不及洗,因为刚开内衣店那会儿特别累,每天大概只能睡3个小时。”但是这段经历给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与众多客人打交道是一种锻炼,让她变得更自信;而经营这家店则让她认清了自己,并在创业这件事上更理智,懂得如何沉淀自己。

为了积累沙巴体育平台的工作经验,现在的她在房地产售楼部工作。“从打工仔和老板两种不一样的体验,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现在的我依旧是渺小的。”龚宁俐始终觉得多一点点的辛苦,才能换来多一点点的幸福。

绝佳辩手——王璐

“寸积铢累扎实辩论之道,别具慧眼追寻另类人生”。外国语学院10级5班王璐将这句话视为箴言。她认为创新就是多角度、多思维看事情,而实践便是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去做。

从第一次演讲腿会哆嗦,到获得“外研社杯”辩论赛全国三等奖,再到即将启程的尼泊尔文化传播之旅,这条创新实践之路对于王璐来说是永无止境的。她从小就喜欢看CCTV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她毅然选择了英语专业,一头扎进了英语的世界。大一时,她不放过每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第一次参加中文演讲比赛,至今记忆犹新。由于准备不充分,站在台上,她腿直哆嗦。初次的演讲搞砸了。到之后英语风采大赛,过关斩将,一举摘得冠军。外出西安的一次集训,不了解赛制的她们面对经验充足的名牌大学的学生,让她和她的搭档差点儿“崩溃”。但不愿服输的她们,选择了坚持。每天晚上都准备到凌晨两三点,在比赛中认真观察,赛后及时询问,最终她们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她得出结论:“人的一生都是在做准备”。

好友吴亚男谈到,“每当她决定参加比赛时,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做足准备,看相关类型的书籍。”那次回校后,她总结了在比赛中自己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将大问题切分为逐个小问题的方法,多方面的涉猎知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她与队友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

“或许,我的创新型思维就是在比赛中培养起来的,一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不断地去学习去挑战自己”。王璐讲到。

双截棍高手——高彬

从双截棍的初学者到授人以渔的教练,从慢慢摸索的自学者到大赛的奖项获得者,一路上的辛酸与孤独,旁人或许难以体味,但这对于来自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1班的高彬来说,却有着说不完的成长故事。

“最初接触双截棍,仅为防身”高彬坦然,“但渐渐地对双截棍的爱也一天天加深。”从高中开始,练习双截棍就是他每天放学后的必修课。“那时的网络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双截棍视频资源也是很少的,身边更没有会使双截棍的教练。”高彬回忆到。在那么困难的初期,他常跑到音像店淘一些碟,跟着碟片练习简单的动作,虽然前进的步伐有些缓慢,但只要一直在前进,他就很满足。后来的一次比赛里,发现自己曾经模仿过的对象也是参赛对手,让他又惊又喜。

“你不影响别人,别人就会影响你,我坚信我是影响别人的人。”多年的棍棒练习,也让高彬对双截棍的练习套路有了自己的经验。为了让别人不走他走过的弯路,和实现最初的想法——让沙巴体育平台的人认识双截棍,他创立了双截棍俱乐部。每晚,他都会带着爱好双截棍的朋友一起在山顶篮球场上练习。后来,与俱乐部的爱好者们一起在化工学院的迎新晚会上表演新式双截棍,让高彬倍感兴奋。他自己创新的新棍法也得此机会能够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让沙巴体育平台人了解了双节棍,喜欢上双节棍。

当然这一路上学会的不止是坚持的可贵,还有团队的配合。除担任双节棍俱乐部的教练外高彬还是化工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在双截棍练习中学到的经验也时常被他运用到学生会工作中去。“表演双截棍时,非常注重与同伴之间的配合,这和处理每个部门、每个共事伙伴的关系是一样的,需要相互配合、互相帮助。”高彬如是说。

支教“哥哥”——尚延俊

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不需惊天动地,只要问心无愧——张大千美术学院11级1班尚延俊。

他是一名普通的美术学院学子,却在学校身兼四职,身负重担,可在重重压力和负担之下,他依然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贵在坚持”四字。2013年暑假尚延俊初次踏上去泸州焦滩中心小学义务支教的旅程。短短的11天,他给村里孩子带去了无限欢乐,自己也收获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要去就去农村,别在城市待着。”尚延俊坚定地说到。

尚延俊,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然的天真与朴实让他深切感受到焦滩中学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的艰苦。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这个柔情的“小老师”。自己对农村的特别情愫,使尚延俊从没后悔选择去环境艰苦的山区支教。即使在盛夏,持续的高温,连续几天不能洗澡,他和队友依然默默坚持。

“刚开始我们住的地方离支教的学校还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所以我们每天都是早早的就出发”,尚延俊回忆说。在学校里,他教孩子画画,活动课陪着孩子们一起玩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哥哥”。尚延俊的好友池清震兴奋地告诉记者,“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我们与孩子们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做‘鸡妈妈’,小孩们则扯着他的衣服在后面排成长长的一排,在他的保护下,我这只‘老鹰’连一只‘小鸡’都没捉住,大家玩的特别开心。孩子们也跟他特别亲。”

除去支教外,尚延俊在学校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男孩子阳光般的爱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实验达人——植爽

“我很喜欢我的专业,喜欢实验,喜欢探索,相比辛苦,实验带给我沙巴体育平台的是快乐。”这是生物与科学学院2011级1班荣获创新实践先进个人奖的植爽对实验的看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植爽走进了实验室,对里面的一切都感到很新奇。大一时,她经常去图书馆借一些沙巴体育平台组织培养的书,偶尔也查查文献。“后来,我基本上是一有空就去实验室,看老师、师兄和师姐做实验,时间久了,慢慢地就自己开始动手做实验了。”植爽回忆道。在同班同学向科涵的眼里,植爽是一个有规划、有想法、负责的人,每次做事前她都在本子上记下她要做的事,然后一件一件的做好。

但做实验难免会有失败的经历,而实验的要求又极高,不能有丝毫差错,需要特别细心。“大一时,有一次我在操作上失误,导致自己手上的酒精燃了,不过幸好反应比较快,火迅速被扑灭了,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植爽心有余悸地说。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植爽渐渐地开始对实验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反复做同一个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实验,咨询老师和查找相关资料是我最常用的,也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最佳方法。”现在的植爽不管在学习还是在实验方面都得心应手,她表示这得益于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也感谢他们的悉心教导,才让她有了今天的收获。

理科“文豪”——徐小平

 他是同学眼中工程系的大才子,他是老师嘴里常常提到的小有名气的“诗人”,他是一心执迷于文学之路的旅行者。他就是在“十大创新实践学生”评选活动的众多参选人中脱颖而出的理科男——徐小平。

徐小平,字子承,是工程技术学院11级1班的学生,曾担任院报记者团文学部副部长和文笔协会副会长之职。他是工程系学子公认的一个在文学方面很有成就的理科“大文豪”,这也是他入选十大创新实践学生的重要原因。他平时十分喜欢文学创作,特别是古典诗词,他一直认为文学并不只是文科生的专利。他说:“我很多同学都觉得我搞文学没什么用,与我们专业几乎没有联系。但是文学是我的爱好,如果像学专业一样的强制的去做文学,那就失去文学的意义了。”在采访中当作者提到他所获得的奖项时,他表示自己得不得奖并不重要,让沙巴体育平台人喜欢文学喜欢古典诗词才是他的希望。

徐小平曾先后出版了传统诗文集《烟柳画桥》和新诗集《人间情话》;2013年获得了第五届“孙自筠文学奖”一等奖;2013年6月6日徐小平在第一学术报告厅以《简析传统诗词的创作之法》为题开展了“沱江学子”讲座;也曾以文笔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带领文笔协会的会员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从以上成绩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作为一个理科生在文学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秀。

当谈及在文学创作中的趣事时,徐小平想了一想,立马拿出纸笔直接动手写了一首叙永的“神智体”诗向我们展示了诗词趣味性的一面。另外,平时徐小平也会写一些藏头诗、打油诗之类的趣味性诗词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文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情趣,还有机会。”原来,徐小平是广元市作家协会和广元市诗词楹联学会的成员。在他毕业之际,协会副会长也向他伸出橄榄枝,热情的为他介绍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付出了比常人沙巴体育平台的付出之后,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家人的结晶——《青春年华》

每月的二十一日在商业街会看到一个向路过的学子们发放杂志的摊点。杂志集青春的封面、详实的内容、精致的插图于一体。这便是沙巴体育平台:的校刊——《青春年华》

《青春年华》自创刊以来,经历14年岁月的洗礼。在不断地摸索创新中,不管从内容还是反映风貌来说杂志已经日臻完善。当然这期间也经历了外人无法体会的酸楚,任何一件事的成就都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是一个团队,不管是最初的2个人,还是今天的20人,我们一直都是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才走到今天。所以杂志的荣誉属于每一届的团队成员。”《青春年华》副主编廖晴如此定义杂志的成功。她还谈到,团队就是一家人,因《青春年华》工作成为朋友的人也很多,即使工作上有争执,但最后大家都会相互理解与包容,真正的家人就是这样。谈及幕后工作,廖晴觉得最重要的是低调做人,要有责任心,做事情要有原则;对老师的要求要服从,对同事要友好相处。

《青春年华》一路走来,不断创新。将杂志从黑白版变成彩版是计划了很久的事情,之前因为经费与出版商等原因一直未实施,直至2013年换届才真正的实行。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然而事情远不如想象那般简单,单是找出版商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几乎跑遍了内江所有的广告公司,进行价格、印刷、编排等各方面的比较。”那段时间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回想起自己刚拿到彩版《青春年华》时的情景,廖晴露出幸福的微笑,那是难以描述的激动,后来看到同学们珍惜自己做出来的杂志也很开心,前几届的团队成员们也是第一时间想看到成果。因为每个成员都为《青春年华》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看着它一点点的成长,完全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了。

《青春年华》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但它也教会这个团队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加入部门后有很多的改变,三年时间,无论从说话行事还是为人交际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进步。”廖晴坦言。

廖晴也对未来的《青春年华》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可以有沙巴体育平台更好的创新;在发行数量上可以加大产量,使沙巴体育平台的同学能看到杂志;并欢迎沙巴体育平台专业的同学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将《青春年华》办得更好,展示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风采。

合作的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

“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是沙巴体育平台:成立不久的一个团体。是后来成为团队成员的同学们经过一年左右的调查研究、分析数据,写成的一篇《内江市主城区公交线路布局现状及规划研究》获得了认可和肯定之后,最终才得以成立团队。

赵晓燕、谭少军、张建鑫、王历、王小刚是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1级的学生,五个人组成了沙巴体育平台:“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其中,赵晓燕担当团队的负责人。

在开始写文章时,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内江公交线路多,收集信息很困难;其次还要广泛地发放调查问卷,到公安局走访调查;最后还要整理分析数据。最初,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对队员们的打击不小,而且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偶尔还会有争执。“当时大家在做事前,都会聚在一起讨论,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很重要。”赵晓燕笑着说道。

现在团队的成员们都觉得这些经历是财富,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切身感悟到做任何事情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且需要去亲身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能学到什么,知道哪些是自己比较欠缺的,从而得到提升。”说到这里,赵晓燕的室友兼好友李林芹笑着说:“她做事很认真,很有领导能力。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团队一样勤奋,虽然有些事很辛苦,但要学会坚持。”

看到“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的努力与付出,指导老师周丽不禁感叹:“如果你想要干什么事情,那这个事情肯定要是你感兴趣的,自己要有信念能够把它完成,不断地去努力,遇到困难要尽力解决。”

新 学期,现在原团队中的人都在做着不同的科研,他们扩大了科研的影响力,而赵晓燕自己也在从事科研工作,进一步学习,争取考研,到另一所大学继续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生命之花——园艺小组

见过长在南瓜藤上的黄瓜吗?赏过月季与蔷薇在同一枝丫上争香斗艳吗?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他们——园艺小组手中都是能够轻松实现的现实。园艺小组隶属于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马春丽是园艺小组的代表。

平时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分部门进行试验研究,并尝试创新试验技术。也就是除了常规的修枝、移栽、除草、浇水、施肥等工作外,他们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技术性的实践创新,包括嫁接、新品种选育、杂交制种、水培、诱变。如进行蟹爪兰与仙人掌、仙人球与三棱箭的嫁接;含羞草、五瓣梅的诱变等试验。

另外,园艺小组每期聘请生科学院的老师为园艺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培训和知识讲座。“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习为大家的实际操作打下了牢靠的基础,同时丰富的园艺知识也开拓了同学们的思想和视野。”马春丽讲到。

小平台,大舞台。每学期,园艺小组都会在校园里开展一次售花活动,以此来获得购买花卉种子,工具,肥料等所需的经费。活动中小组成员将平时自己精心培育的植物以成本价向学校师生出售。“在这过程中,大家学到很多。不仅是巩固了专业知识,掌握了实用技术,还有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大家还养成了自觉学习与探究的习惯。”马春丽还介绍道,园艺小组还会开展叶脉书签制作大赛,插花活动,送花、送肥,爱心咨询等特色活动。有很多同学通过在园艺小组这个小平台的学习、实践,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踏进了科学研究的门槛。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一个生命从诞生、成长、开花的全部过程。我总感觉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也许是我的错觉吧。”在园艺小组里,马春丽倍感温暖。

也许前方的路途注定孤独,成功的路也不是那么平坦;也许现实与梦想的距离还很遥远,到达的日子还遥遥无期;也许对自己也有过怀疑有过否定,但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离梦想更近。他们在这条辛苦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没有害怕,没有退缩,没有放弃,只为了青春年华里一份执拗的信念,为了在不远的未来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文/张娅梅 邹彩云 陈思羽 龙颖 周笑颜 魏竹君 李青花 陈佩玲 王静悦 徐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