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2012内江·海峡两岸张大千学术研讨会在沙巴体育平台:成功召开,共有6名台湾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盛会。研讨会期间,记者有幸采访了台湾学者、著名张大千研究专家、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研究组主任、历史文物月刊主编巴东先生,了解了他的学术观点和此行感受。
中西结合,有赖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接受采访时,巴先生首先谈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大陆的区别。大陆重点研究大千早期的艺术成就,比较着重于中国传统书画论点的角度;他本人则主要从大千的整体艺术评价的美学高度入手,结合大千一生的经历及文化内涵,研究大千在文化、美术上的造诣。
他认为,本次的研讨会对传承、创新大千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只有通过学者间不断的探讨、切磋,观点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张大千创造的全新山水画形式——泼墨泼彩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的长期历程,并日臻完善。泼墨泼彩的画风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的画风,又融入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风格,奇伟瑰丽,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巴先生感慨道:“遗憾的是,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法对当代中国画坛的影响不大,很多学他的人在学习时,只注重学习他外在的技巧和形式,忽略了文化底蕴和内涵的积淀,学 到的只是表面,却流失了深层的精神内涵。”在巴先生看来,学习大千画风的时候,不应该轻易地讲究“中西合并”,否则很容易搞得“不中不西”、不伦 不类。他强调:“中西结合要谨慎。”学习绘画技巧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这样“中西结合”才能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
结缘30载,收获的快乐无法言说
在巴先生来沙巴体育平台: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前几天,张大千的四位子女曾到台北给大千扫墓,巴先生负责接待了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及跟大千子女的交往,巴先生眼里的张大千,是一位胸怀博大、重感情、讲义气、不会跟人斤斤计较的人,他的磅礴大气从他的画风中可见一斑,虽有一些人性的弱点,但毕竟人无完人。
生活中的张大千也同样不拘小节,巴先生说:“同样一盆盆景,卖20万,如果卖主听说是张大千要买,马上叫价40万,大千毫不在意,如果真心喜欢,依旧会买下来。”
巴先生从大学四年级开始对张大千产生兴趣, 毕业后开始进入研究张大千与张大千文化的领域,距今已经30多年,当谈到这段和大千文化研究的不解之缘时,他说:“艺术界与学术界对大千的评价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褒贬不一,让很多书画家和研究者很矛盾,当时就是这一点,让我很感兴趣,从此,我便开始进入张大千的世界。”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想要了解一个伟大的人物并不容易,要肯下功夫,付出辛苦学习的代价,不然不能真正进入这个艺术研究的领域。
在研究张大千的过程中,巴先生表示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每收获一个成果,就能尝到学习的喜悦,感到审美意境的快乐。”巴先生微笑着说。张大千的声势和名气都很大,与齐白石老人齐名,有着“北齐南张”之誉,曾获得毕加索的高度赞扬。可是也正因为树大招风,不少人对他有些不服气。巴老师解释说:“正是这种两级分化与‘不服气’,我看到了张大千与张大千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当我尽量以客观超然的心态去做研究时,也同样的会遭到学术界对张大千不以为然的同道对我会有些不认同的评价,但是我认为这其实是对张大千的一种成见。”
在研究过程中他收获的快乐,也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研究的成果便是最好的慰藉。巴先生十分欣慰地感叹:“我的研究都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步,有时候会有些微的修正,但都是更趋向于较深入与周全的调整,但是基本上我还是会沿着自己一贯的研究脉络继续发展。”
寄语美院学子:在学习传统文化上下功夫
说到对师院的印象时,巴先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内江师范学院山明水秀,依山傍水,视野开阔清新,学习氛围也很好,我今天早上来的时候,在广场上看见了很多学子在读书,现在在台湾,这个情形已经很少见了。”
10月16日、17日两天的研讨会,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对于行程的安排,巴先生表示非常满意,他说:“这次的接待工作尽心尽力,衣食住行方面已经很周到了,即使有点小瑕疵也没什么,诚意最重要。”
内江是大千故里,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慕大千之名前来求学的学子们也被寄予了无限厚望。在学习张大千文化与画风方面,巴先生给了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学子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沙巴体育平台张大千的资料太多,应该学会分辨好的与不好的,面对一些过于表面的解读,可能会被误导,最好多看大千本人的画迹、款识、与著录,加强学习效果;二是做到三点,一是读书,二是读书,三是系统地读书(大千先生本人语),因为时代不同,年轻学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要想作品拥有灵魂,就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深化自身的内涵;三是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顺”与“逆”的对应关系,“顺”是顺应各人不同的生命才性去发展自身的风格与特点,但“逆”是要耐着性子, 肯下工夫, 例如在学习大千文化时若有与自己喜好相悖的地方,也要能放下身段的辛苦学习, 如此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终成其大器。
(文字:院报记者团 王艺茹 陈蕾夙 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