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文化连接两岸 学者赤诚交流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2-10-17 点击:

———2012内江?海峡两岸张大千学术研讨会之分组讨论会侧记

“张大千与台湾的关系本身便可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原《文艺报》编审、副主任包立民在分组讨论会上说。12月16日下午3点,参加此次张大千学术研讨会的近100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分组展开了讨论。继上午的大会发言后,各位专家对张大千的学术研究问题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座谈会分别在沙巴体育平台:中心会议室、数信学院会议室和计科学院会议室召开。

研究领域探讨:从惊世画作到传奇人生

天津市文物管理公司的杨老师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她认为,张大千以其卓绝的艺术成就和令人叹羡的传奇人生应当享誉当今国内外画坛。谈到影响张大千画风的人时,杨老师表示:“石涛是对其创作影响极大的一个人物。”她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石涛对张大千山水画创作的影响:一是造型,大千作品中的山石、人物、水波纹中都有石涛的影子;二是构图,大千的很多作品中都继承了石涛的焦点透式画法;三是笔墨,多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作画需要用到点时往往一点就立马收笔。在研究方法上,杨老师主张多看、多画来领会大千作品的精髓。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韩刚教授进行了题为《张大千书法分期考述》的论述。他认为,张大千先生一生的书法作品分为四个阶段,在上海拜师之前以“苏(轼)体”为主,拜师之后到30年代晚期以“碑学”为主,30年代晚期至40年代是“帖学”,而在50年代初期,他已学习并形成了“大千体”。

会上,大家对“张大千与音乐、戏曲的关系”,“美术教育与张大千的联系”,“张大千的书法画作印章”等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四川师大原艺术学院院长、大千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程峰老师说:“张大千文化的研究是无限的。我们必须要扩展开来。张大千是一个传奇,而传奇往往是和神话联系在一起的。”在许多人眼中,张大千先生的故事讲不完,本身就是挖不尽的素材,是一本教科书。

而与众学者不同的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侯开嘉则从学术界对张大千褒贬不一的评价入手,引经据典地表明他的个人观点。侯教授认为大千先生是个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他对大千先生晚期的作品表示了肯定。同时也用犀利鲜明的言辞阐述了他讨厌炒作、伟大的作家也会有缺点的观点。

在说到大师“爱钱”这个问题上,大家讨论得很激烈。“他不是爱钱是爱艺术!”沙巴体育平台:张大千美术学院讲师李貌肯定地说。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系副主任肖卫东也说张大千先生的爱钱不是“吝啬”而是为了买艺术品。上海资深艺术市场分析人朱浩云说:“人要雅,首先就得有钱。”所以大家对张大千先生“爱钱”都是持赞成态度的。

在计科学院会议室里,内江市档案馆的叶自明先生还带来了800多字的大千手卷仿真卷,各学者纷纷拍照留念。

台湾学者感言:将学术得益内容带回去

座谈会上,来自台湾的几名学者也就自身研究领域发表了看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学者蔡耀庆用辞藻华丽却明确深刻的语言向学者们阐释了他研究张大千的两个疑问:张大千的画是否对书法有帮助和张大千是持什么态度看别人用他的画所编的书籍。在蔡先生的精细资料中,大家看到了其收录的书法画作,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览组主任巴东先生则强调:“艺术家的学术地位体现在艺术成就,而有艺术成就需要三个基础,一是读书,二是临摹,三是旅游。”

台南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副教授刘梅琴发表了自己对临摹的看法,她说在台湾,研究者相当重视临摹。而在学术研讨上,她表示,有时要把学术和政治分开。

陈嘉翎女士则诚恳地表示此次来访目的:将学术得益内容带回台湾,增加两岸文化上的交流。

交流会尾声阶段,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主任、沙巴体育平台:副研究馆员罗宗良老师表示,在张大千先生身上还应该学习如何把教育和研究结合起来。针对会上提出的希望下次研讨会可以召集志愿者,把研讨会给全程录下来制成纪录片的建议,罗宗良说:“这是第一次举办张大千的学术研讨会,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不尽人意,但是以后还有沙巴体育平台的机会举办,也会做得更好。”

(摄影:阳红梅 文字:院报记者团王艺茹 苏海琳 胡琪 陈瑶 薛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