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用萤萤之火点亮爱的烛光

来源:宣传部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5-20 点击:

——记芦山地震志愿者李姜

她是地震发生以后,沙巴体育平台:第一个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她是看到电子屏上报道家乡是震中的时刻,因为担心和惶恐,泪流满面的女子;她是在人们一心想要逃离的灾区时,毅然决定在最危险的地方留下的英雄。她就是政史学院2010级1班的雅安籍学生李姜。

“我就是一块膏药,哪里需要往哪贴”

由于李姜本人不在内江,记者以网络视频的方式对她进行了采访。电脑屏幕上的李姜,是一个爱笑、和善、开朗的女子。在谈话过程中,她一再说:“我们只是聊聊天”。

李姜是芦山县龙门乡人,她家离震源非常接近。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顾自己的学业,而要回最危险的灾区做志愿者的时候,这个大三的女生笑了笑说:“因为想和父母在一起,我的家乡很需要我。”

然而回家的这一路,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由于道路损毁严重导致通车困难,李姜并没有直接到家,而是去找了自己在雅安卫校附院里的一名护士同学,帮助她做一些照顾病人,看护、拿药的工作。直到两天后正好遇上救灾车辆赶赴芦山县,她这才和同学一起,奔赴到了灾区第一线。“你不怕吗?”记者问,“起初时不时的余震的确让人感到很惶恐,滑坡、泥石流这种事经常发生,不过现在我对余震都没有感觉了。”或许并不是她对余震失去了感觉,而是她心里的那份勇气早已战胜了畏惧。

后来到了乡里,李姜便投入到了志愿者的工作当中。“俏幺妹,过来吃饭。”这是李姜每次经过部队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刚到灾区时,熟悉雅安地形的她,很自然的成为了部队官兵抗震救灾时全方位的“GPS”。据介绍,到震中芦山、宝兴的道路非常复杂难走——两山夹一河,人沿河走,山上不时有巨石滑落。“当时的乡里还没有通电,手机也用不了,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也没有洗澡的地方,一家人都住在帐篷里。只能去河里洗澡,河里的水都是刺骨的凉”。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还是决定留下来,为灾区、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如帮办公室的老师整理文件,帮救灾人员分发物资等等。

“我就是一块膏药,哪里需要往哪贴”,李姜笑言。在这句自我幽默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玲珑女子身体中那颗涌动着热血、乐于付出的心。

“和家人在一起是我最大的信念”

“地震刚发生时,我最担心的的就是爸爸妈妈,电话打了无数,却联系不上,我当时都急哭了。”说到这里,李姜语速忍不住又加快了些。当第二天在田地间看到母亲站在帐篷外那憔悴了许多的身影时,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面对妈妈一声声“房子都塌了,你回来干嘛?”的问题,李姜只是哽咽却又坚定地告诉妈妈,“有你们我就有了一切。”

“这次事件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了”,对于父母,这个一早就求学在外的女子表现出了内心的愧疚。家里的房子垮了,一家人只能暂时安定在小小的帐篷里。“我以后要赚很多钱,给家里重新修一座房子”。她没有多么伟大的梦想,她的愿望只是要给亲人一个家,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四方屋。从地震发生到现在,她在灾区已经服务了25天。当记者问到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战胜灾区的种种恶劣条件时,李姜说:“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信念,”“家乡人民受难了,能帮他们一点就是一点”。她的语气轻松,仿佛只是做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老师,别走!”

进入灾区学校后,李姜担任起了芦山县晨阳希望学校(现名晨阳希望板房学校)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和初中政治老师,给5个班的孩子代课。

李姜所在的芦山县晨阳希望学校,正是她的母校。对于这里,她有十分深刻的感情。现在,这所希望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在板房里学习,教室成了危房。学校条件不好,虽然每年都在招新老师,可来的人还是偏少。学校的教学资源极其有限。晨阳希望学校的现任校长正是李姜以前的班主任,校长也表示希望李姜毕业能在他们学校实习。李姜表示,其实以前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但是在这里上了那么久的课之后,她收获了许多,是她的学生们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老师的决心。“如果有需要,我随时都可以回去”。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问题,孩子们成绩普遍较差,“他们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的懂事,是我在那里最感动的事”,说到自己的学生,李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一次,和我一起来的一个同学给他们放英文儿歌,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你是在浪费时间。”学生们的成绩不好,但他们每个人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再过几天,李姜就要回学校了。初中班的学生们给她写了纸条,都是表示感谢的话。这让这个初为人师的大三女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给甲班和乙班的同学说,如果他们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就不走。他们都拍拍胸脯回答‘没问题’。”“以后有机会我还是会回到这里教书的”。晨阳希望学校的孩子,已经成了她割舍不掉的牵挂。

面对灾难,我们会惶恐;面对孩子,我们会怜惜;面对父母,我们会脆弱。可无论我们如何惶恐、怜惜、脆弱,我们都要做最真的自己,坚定自己的信仰与信念。

李姜,她在灾区用自己的萤萤之火点亮了孩子们希望的烛光,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在抗震救灾的路上,她播撒了爱,播撒了希望。她用自己真真切切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无言”。

回乡的路虽然远,但爱,永远魂萦梦牵。

(文字 院报记者团/张蓓 张翔)